ACT如何看待抑郁症?
抑郁症也许是最令人痛苦的精神障碍,以至于会让人痛不欲生,用各种手段寻求自杀。人类的痛苦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净的痛(Pain),一类是污染的苦(suffering)。所以,所谓的痛苦,其实包含两部分。痛是我们有机体进化过来的适应性反应,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的,有利于回避伤害,逃离危险,不再犯错,或者让我们体验到丧失情感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如身体遭受伤害会疼痛、生病会难受疼痛、丧失亲人会痛心疾首、陷入危险困境会头痛、重大财物丧失会心痛等。而且长期不能解决问题,会陷入一种郁闷、情绪低落、心境低落的状态。长期持续,可能会形成恶劣心境。这是人人都可能出现的适应性反应,ACT(接纳承诺疗法)认为这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这样的状态很不舒服,很难过,我们往往会试图逃离这样的状态,回避这样的反应,从而开始陷入苦恼当中。
ACT病理模型
在ACT看来,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都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有机体难免会遭遇天灾人祸、疼痛和伤害,我们的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丧失的经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时候出现一些焦虑的身心反应和抑郁情感反应都是正常反应,也是具有适应功能的反应。家中养狗的人都有经验,当狗因为犯错而被主人被训斥或被打后,往往会夹着尾巴躲起来,甚至泪眼汪汪,低头夹尾。这是正常的挫折反应,也是抑郁症反应。抑郁症的动物模型常用小白鼠游泳实验或电击实验来建立,让小白鼠陷入绝望无助当中,这就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模型。
但是,关键是,人类与动物不同。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有语言,有评价,有判断,有预测,有道德,有文化,会讲故事。《人类简史》中把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大的进步认为是认知革命,也就是人类有了语言之后,会讲故事了。能够用语言建构虚拟的心理现实,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建构心理世界的活动,“我思故我在”描述了这样的一种状态。ACT认为,有几类语言过程与抑郁症有关。思维抑制、思维反刍和找理由是导致恶劣心境上升为临床抑郁症的的主要原因。大量实验表明思维反刍在抑郁症的起始、恶化和维持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些语言或思维问题中, 思维反刍看起来是最主要的罪魁祸首了。思维反刍一般是指试图对抑郁的意义、原因和后果这些自我所提问的问题做出回答的语言过程(比方说:“为什么我这样感受”以及 “这说明什么”)。更明确地说, 思维反刍似乎包括两个可区分的组成部分:一部分“我是什么样的人”这类关于概念性自我的思维,另一部分则以“为什么?”等分析和批判性评估的思维。关键是这类思维不断重复而且多是消极的思维和评价,如同自己用语言的鞭子不停滴抽打着自己的灵魂。思维反刍的后果就是不断加重自我的负性评价、自责甚至自罪。ACT认为这里的自我其实只是在自我概念的网络里语言文字形成的描述的、评价的自我概念而已,并不是完整的自我。但是,抑郁症患者往往会迷失在这样的自我概念泥沼中不能自拔,认为概念的自我就是真实的自我。当对于“自我”的感觉和破坏性的概念化自我融合为一体时,负面的自我评价就不再被看作是一个心理活动( “我有一个我是无价值的想法或评判”),而被当成是一个不变的客观事实(“我就是无价值的”)。由于语言概念的这种融合特性,心理僵化就形成了,当我们对一个评价性的自我(主观的)的反应如同对描述性自我(客观)的反应一样时,抑郁症状就会更严重了,而且会因为思维反刍,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这就是“苦”恼,也是污染的痛。按照佛陀的隐喻故事来讲肉体遭遇痛苦是第一支箭,对疼痛的评价、排斥、回避、嗔恨就是第二支箭。
抑郁症患者首先是在生活中遭遇挫折,这是中了第一支箭,而内在消极的语言、思维模式,特别是自动化思维模式、自我评价、规则、信念等就是第二支箭。认知行为治疗(CBT)试图改变这些消极的语言、思维、评价、规则、信念,但是,往往还会不断产生,因此,需要不断自我矫正,这就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ACT则是帮助我们把语言与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分开,把自我概念与自我分开,自我本来就是不断变化的体验过程,一切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不存在不变的自我,因此,“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让我们觉察到内在的抑郁情绪与思维都是变化的,都是自然的反应,不再执着于某种自我评价。这是一种比较彻底的解决方案。当然,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既然一切都是变化的,我们该如何变化呢?希望自己的人生朝何处改变呢?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选择的梦想、价值方向。如果我们不在执着于过去和自我评价,也就解脱了、放下了,如果我们能够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这就是ACT帮助抑郁症患者走出抑郁的方法。当然,如何才能放下、解脱呢?这需要不断觉察,需要不断正念训练。因此,正念是根基,也是走出抑郁泥沼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不把污泥当做污泥,而是当做营养。抑郁和痛苦,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讲,恰恰是人生的精神财富,是人生需要变革的信号,可以通过转化,从中找到自己追求的价值方向和人生意义。
ACT的治疗模型
我之所以选择ACT作为我的研究方向,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第三代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更是因为它契合东方文化,契合中国人的阴阳辩证,符合儒家、道家与佛学的基本理念。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追求价值(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道家的接纳与顺其自然以及佛学的正念,特别是与大乘佛教的六度极为契合。
我相信不久的未来,ACT会在中国的心理咨询领域广泛传播,会给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带来福音。
愿意与你在此分享
人生故事
生活感悟
研究成果及咨询经验
也愿意倾听你的故事
探讨你的人生困惑
祝
卓
宏